全国政协委员、炎黄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震中:依托学科化推动传统文化实现“两创”

编者按:全国政协委员、我校炎黄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震中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介绍了自己的提案——《依托学科化推动传统文化实现“两创”的提案》,以炎黄文化为例说明传统文化的学科化的必要性,认为依托学科化推动传统文化实现“两创”,信阳师范学院在全国先行了一步,这些经验供教育部及各省教育厅参考。

现予以转载,以飨师生,更希冀推动我校炎黄学学科建设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意见》,提出“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公开课”等。那么,高校究竟应如何做才能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实现“两创”?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震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文化的学科化,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实现“两创”。

王震中在今年两会上精心准备的提案之一是《依托学科化推动传统文化实现“两创”的提案》。他以炎黄文化为例向记者说明传统文化的学科化的必要性。“炎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初始文化。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我国对炎黄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许多困惑。比如科研与教学脱节,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再比如各地有关的科研是散点式的,缺乏总体规划,很多成果无法得到系统性的总结,无法将不同成果内在地联系成一个整体,等等。”

王震中在调研中发现,面对这些根本性问题,信阳师范学院的做法是依托学科化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王震中告诉记者,信阳师范学院于2017年12月成立炎黄学研究院,并从2018年9月新学年开始,以大学本科二三年级必修课的方式开设了“炎黄学公开课”,也在着手编写《炎黄学概论》作为教材。这是把炎黄文化研究“升级”为“炎黄学”,要用“学”来梳理出学术界关于炎黄文化的基本脉络和科学体系;依托“学”,推动炎黄文化于当代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在“学”的旗帜下建立起文化自信与自觉;也是落实两办提出的“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和“公开课”的有益实践。信阳师院把传统文化学科化的做法,使教与学、教与研有机统一,使炎黄文化研究真正进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迈开了把传统文化从“学问”之学转为“学科”之学的坚实步伐,推动了以炎黄学为代表的国学学科化进程。此举被《光明日报》国学版刊载后,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王震中认为这些经验值得借鉴,也值得推广。他提出以下建议:

(一)炎黄文化进课堂,变“学问”为学科,从大二开始授课,适合大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遵循了大学教学规律。

(二)各高校应把传统文化纳入“优势特色学科群”。

(三)既是学科,必须有教材,各校应因地制宜,编写类似《炎黄学概论》这样的教材。

(四)在师资上,信阳师院分两步走的办法是可行的:即第一步聘请该领域全国知名专家学者组成授课教师团队;第二步逐步由本校教师接手,实现授课教师的“本土化”。第一步是全国层面上极高端的教与研有机统一,第二步是要解决师资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五)教法改革:第一,公开课在讲授前举行集体备课会;课程结束后进行总结讨论。这样可以设计出该课程的学科体系及其各位授课教师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第二,授课教师在课堂上需有意识地作学术史的梳理和阐述。例如,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与炎黄研究有关的学术界关于“信古、疑古、释古”的学术思潮,就需要在教学中加以梳理和讲述。还需要求老师在讲课中体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启示学生如何做学问,也可极大地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公开课的兴趣。

第三,传统文化有优秀亦有糟粕。课堂上既要阐述那些具有超越时空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也要分析那些具有历史局限性或已被实践证明应该淘汰的部分。“两创”就是在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中进行的。

王震中告诉记者,传统文化的许多侧面都有待于学科化。依托学科化推动传统文化实现“两创”,信阳师范学院在全国先行了一步,这些经验供教育部及各省教育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