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追寻焦裕禄足迹

追寻焦裕禄足迹

吴圣刚

焦裕禄的名字响彻中国,当年,穆青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在报纸、广播发出,感动了全国人民。随后,全国掀起向焦裕禄学习热潮。焦裕禄的感人事迹人人皆知,并且进入了学生的课本。多少年来,焦裕禄的精神感染着、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

对焦裕禄的向往、崇拜由来已久。从听到焦裕禄事迹的那天起,焦裕禄的形象就在我的心中矗立在,那张披着衣服、插着腰、站在桐树旁的照片,就深深镌刻在我的灵魂深处。它促使我萌发走进兰考、走进焦裕禄工作、生活、流血、流汗,直至献出生命的那片土地。

虽然兰考在河南,焦裕禄的雕像就矗立在中原大地,但却没有机会走进兰考,没有机会近距离仰望焦裕禄那高耸的形象。20年前,我曾向一位祖籍兰考的同事了解兰考。他告诉我,焦书记带领兰考找到了治碱治沙的办法,风沙盐碱治住了,但兰考还不富裕。前年,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学校组织到兰考学习,由于特殊情况,未能前往,很是遗憾。6月1日,文学院组织赴兰考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带领党员老师追寻焦裕禄的足迹,从焦书记那里寻找初心,也了却了我长久以来的夙愿。

到了兰考,已是正午。大家简单用餐,便跟随焦裕禄干部学院的工作人员追踪焦书记的事迹。学院的校园里,有一片挺拔整齐的泡桐,正中间一颗粗壮、枝繁叶茂,这是习近平同志2009年考察兰考时栽种的,十年树木,如今已经成材。一颗泡桐,体现的是总书记对兰考的情怀,对焦裕禄精神的弘扬。干部学院大门对面,就是“焦桐园”,当年焦裕禄亲手种植的“焦桐”特别硕大,格外引人瞩目,虽然饱经沧桑,仍然生长旺盛,郁郁葱葱。焦桐周围,簇拥着鲜花、绿草,“焦桐园”里,有大片的泡桐,与焦桐众木成林,犹如广大兰考人民跟随着焦书记创造兰考的幸福生活。焦桐的侧旁是习近平追思焦裕禄的词:“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勿改英雄意气。依然明月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总书记的诗思,追溯了焦裕禄的平生事迹,让人萦怀。

讲解员给我们讲述了“焦桐”的故事。面对肆虐的风沙,焦裕禄通过调查研究认识到,泡桐生长快,树冠周正,易于抵御风沙。焦书记迅速带领群众广泛种植泡桐。大片泡桐种上后,有干部提出,栽种不整齐,是不是把树苗挖出,按行依垄重新种?焦书记就问大家,树苗挖出容易死,是种活重要,还是整齐重要?老百姓说,把树种活重要。焦裕禄就一锤定音,不挖,就这样种,并且自己亲自种下一颗泡桐。正是焦裕禄尊重规律,尊重事实,换来了泡桐的成活率,治理风沙快速见到了效果,所以,老百姓非常感念焦裕禄,就把他亲手种植的泡桐命名为“焦桐”。关于种植泡桐,还有一个焦书记追人的故事。当年一个南方的林业技术员,不适应兰考的生活和艰苦条件,不辞而别。焦书记闻讯立即到火车站追人,苦口婆心把他劝了回来。为了把人留住,安心工作,焦书记想方设法给他买大米,解决他的生活困难。最终把他留了下来,并且在种植泡桐中发挥了大作用。这位技术员晚年说,一辈子有两个后悔:决定到兰考,后悔;后来要离开兰考,后悔。是焦裕禄一心为民,立志改变兰考面貌的精神定住了他的心。焦裕禄去世后,兰考老百姓就经常来看这颗“焦桐”,他们是来看焦书记,见到那颗“焦桐”,就看到了焦书记的高大身影。有一位老人,每天早上都会来到“焦桐”下,料理“焦桐”,清扫树下的落叶,50多年过去,日复一日,年年如此。他说,他不在了,要让他的儿子接着清理,这是焦书记站在那,是一片圣洁之地,看到“焦桐”,他心里才能踏实。老百姓对焦书记的真挚感情,深深打动在场的每一个人!

充满无限崇敬的心情,我们去拜谒焦裕禄墓。陵园清静、肃穆,焦裕禄墓座北朝南,墓碑上镶嵌着焦裕禄的照片,那是一个英俊的面庞,透露出坚毅和执着。照片下面是焦裕禄的简介,那是焦书记浓缩的一生。午后十分,气温正高,老师们顶着烈日,排队缓缓前行,整齐地肃立在墓前,深深的三鞠躬,我代表大家虔诚地向焦裕禄敬献花篮,整理好条幅之后再鞠躬。大家围绕着墓,慢慢走,慢慢看,所有这一切,无法表达对焦书记的敬仰之情。在焦裕禄纪念馆,讲解员向我们详细解读了焦裕禄不平凡的人生。焦裕禄出生于山东淄博贫苦农民家庭,曾多次被侵华日寇抓去劳役,在抚顺煤矿做过矿工,在宿迁当过长工,后来参加革命,从此,就把自己交给了党,党指向哪里就去哪里,让干什么就干什么。1962年,党派焦裕禄到开封最艰苦的兰考担任县委书记,正是中国国民经济处于暂时困难时期,兰考的风沙、内涝、盐碱等自然灾害很严重,农业产量很低,群众生活很苦,大量群众外出逃荒。面对严峻局面,焦裕禄不退缩、不畏惧,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对干部和群众进行思想教育,激起县委领导班子和人民群众抗灾自救的斗志,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焦裕禄说,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需要人,锻炼人。他深入到生产第一线,把群众的革命干劲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结合起来,掀起了挖河排涝、封闭沙丘、根治盐碱的除“三害”斗争高潮。他不分白天黑夜,工作起来没有家,人经常在乡下风口、沙丘、雨雪中,或者在大队部、饲养室、群众家中,甚至很少回办公室,他就是要靠前一线,了解真实情况,体验群众疾苦,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亲民爱民,唯独忘了自己。在艰苦超负荷的工作中,病魔滋生严重侵袭他的身体,但他仍然心中只有工作,只有百姓冷暖疾苦,带病坚持治理灾害,让群众尽早过上安稳的生活,直到生命最后一息,留下生前不能根除“三害”,死后要看着兰考把灾害降服的遗言,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格。

焦书记去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兰考人民心中。广大干部群众继承焦裕禄的遗愿,用当年焦书记带领人民治碱治沙的劲头建设兰考、发展兰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联系兰考,指导全国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是直接关怀指导兰考的建设发展、扶贫攻坚,兰考的干部群众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他们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用好党的各项政策,实干苦干加科学精神,实现了快速发展,率先脱贫,成了全国的样板。据文学院校友、兰考县委副书记丁向东介绍,在习总书记的关怀下,在焦裕禄精神的激励下,兰考的干劲特别大,标准非常高,目的就是让群众全面小康,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总书记放心,让全国人民放心。在兰考美好前景的吸引下,老师们走进今日兰考。穿行在兰考的街头,没人会想到这是兰考县城,她的框架、高楼和现代化程度,几乎可以和开封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媲美。我们来到东坝头乡黄河渡口,这里的黄河过去经常泛滥,毛主席曾经两次到此视察,提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也来视察,可见此地在黄河治理的重要性。如今,这里的黄河双大堤保险,大堤上大路畅通,黄河水不再泛滥,平静安详流淌,水面宽阔,在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有行船轧着波光前行,一派秀丽风光。岸边有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周围有绿化带和停车场,据说还有更宏大的规划,将来会成为更著名的风景区。

黄河渡口的风景仅仅是兰考今日的一个画面,兰考发展的真正指标,是老百姓的生活。我们来到张庄村,这是习总书记视察过的贫困村,经过几年的扶贫攻坚,张庄村已经脱贫。这里村容整洁,柏油和水泥路通往各家各户,老百姓房舍和院落井井有条,舒适宜居。村里建有图书室、戏院儿、焦裕禄精神体验基地等文化场所,不少家庭开办了特色农产品、食品、手工艺品商铺、销售点,还有农家饭店,可以看出群众的生活有滋有味,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在张庄村部,陈列着脱贫的成果展,习近平走访群众的情景被放在醒目的位置,从这个展览可以看出兰考近几年发展的速度和成就。为了让我们真切感受兰考今夕的变化,陪同的同志引导我们来到焦裕禄精神体验基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昔日兰考的众多场景,浏览了焦裕禄带领群众封沙治碱的艰难历程,大家纷纷拿起铁锨、推起独轮车,体验战胜灾害的不易,温故远去的峥嵘岁月。在这里,我们寻到了焦书记的足迹,清晰地看到了焦书记的身影,真切地感受到了焦裕禄精神的伟大力量!

(作者系文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原载《信阳师院报》第539期,点击蓝色字体可以查看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