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师院在开封师院信阳分院时期,隶属于信阳地区管理,学校的领导班子是由信阳地委调配的。1978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立信阳师范学院,全日制本科办学起步,学校的管理权归属于河南省教育厅,校级领导由省委调配任命,从省内抽调徐脉胜、李华、邢大地、彭学敏等组成了学校的领导班子。其中,徐脉胜任党委副书记,后又改任院长,李华、邢大地、彭学敏则为副院长。1983年,省委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彭学敏成为信阳师院首任党委书记,语言学家张静任院长。
作为首任党委书记的彭学敏,清瘦色淡,没有宽头大耳,浓眉而无大眼,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缝,嘴巴绽成一朵花;气弱而少宏声,讲话舒缓沉着,尖声细语,似无震撼力;衣着朴素无华,身上的中山装并没有被他瘦弱的身体撑起来,头上的帽子因为头颅小常常帽檐子遮盖了半拉脸,嘴上不离的简装“芒果”香烟冒出的烟雾总是在面前缭绕,面目时常若隐若现,缺乏威武严厉的“官相”。
彭学敏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大学后期“文革”开始,投入“文革”的彭学敏并不是狂热派,而是所谓的“保守派”,据说保护了不少人,当然也受到了冲击。毕业后分配到信阳地区工作,曾经担任过信阳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委副书记、信阳地区外事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他曾有文学创作的经历,且有作品发表。1981年任信阳师院副院长兼教务处长,主管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该是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奠基者。
党委书记的重担放在瘦弱如柴、貌不惊人的彭学敏的肩上,似乎沉重。但丰富的经历让彭学敏小小的头颅里积满了经验和智慧,学校的工作在他那里举重若轻。那时,学校建校不足10年,本科办学三四年时间,一切都还在探索之中。张静院长从郑州大学调来,对学校的情况并不熟悉,但彭书记非常尊重张静教授,真心倚重专家治校;同时,全面承担起学校改革发展的责任,注重学校规划,一方面加强内部建设,理顺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等关系,促进办学规范化。另一方面密切与地方的联系,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对学校办学的支持。由于彭学敏在信阳工作多年,与信阳地方各方面非常熟悉,学校与地方的关系比较融洽,外部发展环境优良。
彭学敏最重要的品质是重视人和人才。当时,正是国家鼎力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年代,彭书记不仅在学校工作中积极贯彻落实,而且亲力亲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典范。学校正规化之后,师资更显紧张,而且素质水平也有待提高。“文革”期间,不少人才下派各地,彭书记和学校党委借助当时的政策,通过多种途径从各地各行业延揽人才,一些在基层多年的五六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汇集到信阳师院,甚至是在“文革”犯了一些错误而有一技之长的人,也被放到能够发挥特长的岗位。人引进来,还要稳定住,这就需要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安排好家属子女,校内解决不了,只能校外解决,彭书记经常利用自己与地方的信任关系解决问题。
彭学敏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缺“官相”的彭书记更没有官架子。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学校条件简陋,办公用房紧张,住在学校的领导多在家里办公。彭书记和张静院长等领导住的是两层小楼,就在当时的办公楼对面,我们作为年轻的工作人员,送材料、请示报告就直接到他家里,每次去,彭书记都很热情,让座、甚至倒茶递烟,让我受宠若惊。因为送材料基本上是送到即走,根本没有时间喝水;即使是请示报告也是得到指示或批示即可离开,作为领导,无须这么客气,但彭书记几乎每次都不免“俗套”,有时一边签批文件,一边跟你拉话,十分亲切,使你与他没有一点儿距离感。后来我知道,不仅我们因工作到他家里如此热情,因为是在家里办公,很多时候,一些人到他那里侃大山、闲白活儿、甚至是去发牢骚、泄闷气等,不论是领导、老师还是工人、炊事员,彭书记都一样热情接待,不急不恼,平心静气,陪你说,陪你聊,听你牢骚,听你撒气,没有好茶,一起喝大叶片,没有好烟,都用简装“芒果”吞云吐雾,直到来人心平气和地走。彭书记虽然说话慢条斯理、细声细语,但他掌握的民间的俚语、段子多,语言丰富幽默,时有惊人之处。他经常说,我就是大家的出气筒!据说有一位老师当时再婚,夫人想要一个孩子,因为计划生育政策不允许,就气呼呼地来他家里,见面就嚷:彭书记,你知道,我是有生育能力的,为什么不让我生?让座也不坐,彭书记就把他拉到身边,把茶送到他手里,让他喝口茶再说。彭书记就这样听他嚷,听他诉说,然后推心置腹地跟他聊,最后,这位老师释然地从他家里走出。
彭书记有时间也经常走出来,他喜欢走进老师和学生中间,甚至是工人师傅当中,跟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工作、学习、思想、生活等方面的情况。那时候,学校的校园不大,教师和学生都比现在少得多,每年都会开全体教职工大会,有时候也会有全体学生的集会,老师们和不少高年级学生都认识彭书记,每当彭书记走出来,不断有人跟他打招呼,甚至拉着他坐下来拉话,彭书记也有超常的记性,跟他打招呼的教职工甚或学生他几乎都能叫出名字,即使是第一次见面不认识,再次见面就能立马认出你。所以,在校园里,总是能看到彭书记盘着腿坐在地上、或搂起裤脚翘着二郎腿与人亲密神聊,不少人都视彭书记为知心朋友。但也有学生特别是新生不认识彭书记,混淆了他的身份。有一次,他在食堂转悠,有位女生走到他面前随口问:师傅,几点开饭?他随和地说,快了,稍等一会儿。窗口里的炊事员目睹这情景哈哈大笑。后来就有炊事员见面调侃他“彭师傅”,他也哈哈一笑。
90年代初,彭学敏升调河南省委高校工委常务副书记,后又转任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离开了信阳师院,但信阳师院的教职工和当年的学生都还记住他,直到他退休,经常有人去看望这位老书记。彭书记心里也始终装着信阳师院的人和事,装着学校的一草一木。去省里工作之后,彭书记有时间和机会都会回到学校看看,了解学校的发展。有一年,彭书记回校,我正好在校园遇到,我就上前问候,彭书记一口就叫出了我的名字,让我非常感佩。想想彭书记已经离开学校20来年了,如今是接近80岁的老人,这中间跟彭书记见面的机会并不多,可他还能清晰地记住我这个当初的青年工作人员,可见老书记对信阳师院的记忆有多深?
前年,在郑州与几个同学、校友巧遇,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相约去看望彭书记和张静院长。这种愿望是基于两位老师在我们心中的记忆深刻,对我们人生的影响长远。于是就立马与他们联系,结果,彭书记不巧在外地,但当我们各报家门,他对我们每个人的情况了如指掌,记忆犹新,知道我做着文学院的书记、院长,并嘉勉我说,文学院的发展不错,好好干!让我心中充溢着一阵阵热流。倒是张静老师在家,我们按约定时间前往。张老师已是耄耋老人,刚从医院出来,清瘦,身体较弱,但仍然慈祥,见到我们非常高兴,叮嘱我们好好工作,祝愿信阳师院越办越好!(《信阳师院报》514期,2018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