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过的地方,人有一种本能的亲近感。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人更有一种“偏爱”。“偏”是不公允的,但人们对这个“偏”,往往表示认可。一个地方的好,一个地方的人的好,没有许多年亲身的体会,是明白不了的。人的一生又是那么的短暂和有限。
我是偏爱信阳师院的。教书8年,28岁时离开,天涯飘飘,从此于旧地已是故人。常常想起师院上空似有唤语的白云,四周没有边界自然延伸过去的农舍,田地,沟渠,山坡。校园正南方,是氤氲的贤山和清清的浉河。春暖时,大野芳菲的浩荡气息,每每从这里扑面而来。
这里出去的学生,或说是出来的学生(比如留校的),我是偏爱的,我是了解的。他们和其他学校的学生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的特性,这个特性就是“灵气”。
所谓灵气,大而言之,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小而言之:说该说的,做该做的。不该的,不说不做,不枝不蔓,不多余。一个词,合适。
实际例证比比皆是,我一一不说。我要说的是,为什么会这样。
信阳师院不是名校,不是重点。这里的学生,不骄矜,不狂,不妄。中国人的聪明是基因里的,是血里边淌着的。同样的聪明,却那么平和,是不是已经很有点可怕了?
信阳师院高精尖没法和人家比。内陆位置,风俗民情,也无法前卫时尚。那就认真上基础吧,又是师范类。所以学生的基本功,格外扎实。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好功的人,才是好功夫。一年年过去了,基本功扎实的,比着单单套路多的,慢慢要显出厉害了。
信阳师院,远离俗杂闹市,校园优美,与周边村庄、大自然交融一体。这样的环境,让人精气神往上冲,可以用两个词来讲:神清气爽,英姿勃发。一种恬静中带有激励的气场,不经意间,就把人的潜能唤醒了。
信阳师院的学生,平和,扎实,努力。什么好,什么不好,做什么,不做什么,心里明白,做的也到位。这是高层次的境界。所以,他们往往并不突显,但在自己的位子上,总能成功,也很幸福。
以天下为己任,大德大志,历来被人推崇。做一个合适的自己,进而造福于人,造福于社会,这同样是正道,值得尊敬。
信阳师院的学生属于后者。这样的品性和作为,对于善良平凡的众生,在这么一个浮华的时节,更是应该褒扬。(作者1984年来我校中文系工作,讲授《文艺理论》、《西方美学》等课程,1992年离开师院,现定居南京。)(稿源:第475期《信阳师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