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之流金岁月:本科招生与改革十年座谈会

 1978年12月28日,国务院正式下文批准开封师院信阳分院更名为信阳师范学院,到1988年,信阳师院本科办学整整10年。但那个时候,学校建校也仅13年,正是学校的早期,再加上当时条件所限,领导们并没有准备举办一个隆重的庆祝活动。

然而,1988年12月中旬的一天,《河南日报》驻信阳记者站站长孙耀宇、河南广播电视新闻中心驻信阳记者站站长时建功等来学校采访,并拜访当时的校党委书记彭学敏,谈到学校的历史和发展,话题自然就扯到了本科办学10年。孙耀宇、时建功等以新闻工作者的敏感性,向党委书记彭学敏建议,十年难得,何不举行一个庆祝活动?彭书记就问,怎么庆祝?二位新闻界专家进一步建议,举行大的庆典来不及,不如搞一个新闻发布会。彭书记回应说可以,并立即与当时的院长陈铭书商定,就定在本周举行。

那时,学校的活动都简单简朴,所以,说做就做。但是,即便这样,要在当周举行,时间也相当紧张。记得两位站长到校采访和提议是当周的周一,而领导定下来是周二上午,活动确定在周四,只有一天多的准备时间,最关键领导要求要拟定一个“新闻发布词”,这个任务就交给了党委宣传部,宣传部的领导就把这个任务分配给了我。当领导交给我这个任务时,我的头皮立即发麻。要知道,这个新闻发布词需要对学校本科十年,甚至建校13年的历程进行回顾,也需要对今后的工作进行规划展望,而我仅仅是一个刚刚毕业三年的年轻人,任务实在艰巨,但又推不掉,必须完成。

周二上午被彭书记、陈院长叫到办公室,二位领导给我交待,拜访一些老领导、老同志,认真了解学校过去的情况,同时再到学校的主要职能部门把学校今后的工作理清楚,并要求我周三上午把稿子交给陈院长审阅修改。时间紧迫,不容分秒耽搁,我立即拜访参与建校的老领导、老同志,了解建校和学校发展中的有关情况,这比较难。建校十多年,已经有些物是人非,找谁能够还原过去?我只有一个个去拜访。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几个老同志向我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情况,基本上让我对建校初期的情形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然后找职能部门,这相对容易一些。因为职能部门的负责人都是现职,工作都比较熟,不容易出现空白。白天把采访任务完成,晚上开夜车赶稿子。从晚饭后到凌晨三点,除了续茶水和上厕所,整整9个小时,未曾离开办公桌,未曾放下手中的笔,直至“新闻发布词”初稿形成,才直起腰来,真切地感觉到疲倦。早晨饭后,又对初稿认真审视修改一番,上午9点许,把初稿正式交到陈铭书院长手里,等待领导的判定。但是,陈院长看了一遍后并没有进行修改,而是让我直接送彭书记修改,我只好奉命送彭书记。此后,稿子就没有再交到我手里,直接由彭书记等领导修改定稿。在这个过程中,领导们已经商定,原来确定的“新闻发布会”决定改为“信阳师范学院本科招生与改革十年座谈会”。

周四下午,信阳师范学院本科招生与改革十年座谈会举行,中共信阳地委宣传部、《河南日报》、河南广播电视新闻中心、《信阳日报》(当时还是《信阳报》)、《申城晚报》、信阳电视台、信阳广播电台等单位的负责人、记者,学校有关领导、老同志等50余人出席座谈会。会上,陈铭书院长代表学校回顾了十几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总结了成绩,并对未来学校的改革发展进行了展望和勾勒。彭学敏书记概括了学校发展中积累的艰苦奋斗、勤俭办学的精神财富,并对学校的校风进行了阐释。接着,记者和来宾就学校教学、科研和今后发展进行提问,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逐一给予解答。通过交流,记者和来宾一致认为,本科短短十年,信阳师院取得累累硕果,的确可喜可贺,需要广泛宣传。座谈会简单、热烈、成功。

本科招生与改革十年座谈会是学校第一次校庆性质的活动,它让学校有机会回过头来对刚刚走过的十多年的历程进行回顾和总结,逐渐培养了校庆意识,为后来的校庆做了铺垫和准备。(稿源:《信阳师院报》第452期“流金岁月”专栏)